日本政府再提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機率至90% 專家指風險達最高「III級」強震危機逼近

日本政府再提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機率至90% 專家指風險達最高「III級」強震危機逼近

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於2025年9月26日根據最新研究成果,將未來30年內發生南海海槽規模8至9級巨大地震的機率,由先前約80%調整為兩個範圍:「60%~90%以上」及「20%~50%」。調查委表示,雖然數值有所調整,但地震的迫近性依然非常高,尤其強調高機率範圍「60%~90%以上」,呼籲社會務必重視防災準備。

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機率調整

截至2025年1月,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發生機率估計約80%。計算依據包括地震間隔期間與前次地震震級影響,以及高知縣室戶市室津港的地殼隆起量數據。室津港每次地震後地殼上升量,是依據古代水深測量文獻得出。然而,有研究指出這些古文獻數據存在不確定性和誤差。

新計算方法與機率分布

經過詳細分析和校正資料誤差,地震調查委員會引入新計算方法,將地震機率範圍擴大至「約60%~90%以上」。若不考慮隆起量,僅用平均地震間隔計算,則為「20%~50%」的不同行政機率範圍。調查委強調兩種計算方法無法排序,但都表明巨震迫近性居高。

專家觀點:防災意識不能鬆懈

東京大學名譽教授、地震調查委員會委員長 平田直教授

他教授指出,地震是不可預測的自然現象,30年內地震可能不發生,也可能隨時發生。儘管存在不同機率計算結果,但無疑南海海槽地震屬於最高風險「III級」,強調全社會應加強防災準備,因地震帶來的災害潛力巨大。

東京大學地震專家 關谷直也教授

關谷直也教授提醒,地震機率的變動對一般民眾理解較為困難,需要更有效的溝通方式避免恐慌與誤解。他強調,地震風險持續存在,民眾必須保持日常防災警覺,並推動有效的資訊傳遞促使防災行動落實。


日本南海海槽地震背景

南海海槽是一條從駿河灣延伸至日向灘沖的海溝形地形。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數厘米速度向歐亞板塊下方隱沒,導致應力累積並偶爾釋放形成巨大地震。歷史數據顯示,上一次南海海槽地震發生於1944年的昭和東南海地震(規模7.9)與1946年的昭和南海地震(規模8.0),距今已有約80年,超過了過去約100至150年一度的平均地震間隔。


日本南海海槽地震FAQ

Q1: 甚麼是南海海槽巨大地震?
A1: 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指的是發生在日本南方海域南海海槽處,震級約8至9級的大地震。該地區板塊運動活躍,過去約100至150年平均發生一次巨大地震。
Q2: 日本政府最新如何評估南海海槽地震的發生機率?
A2: 2025年9月,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將未來30年內發生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機率由約80%調整為約60%~90%以上及20%~50%兩種範圍,顯示地震發生的迫近性依然很高。
Q3: 為甚麼會出現兩個不同的地震機率範圍?
A3: 因為不同的計算模型與數據來源(如地殼隆起量與地震平均間隔)會導致不同的機率估算。調查委無法判斷哪一個模型更準確,但均認為地震風險極高。
Q4: 南海海槽巨大地震多久發生一次?
A4: 根據歷史記錄,約每100至150年發生一次。上一次大型地震為1944年昭和東南海地震與1946年昭和南海地震,距今已有約80年。


【延伸閱讀】

日本地震|日本內閣府發表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最新撤離計劃「巨大地震警戒」威脅下 52萬人需提前一周避難

大灣區隱藏7.5級地震危機 沉寂425年濱海斷裂帶積累百年能量 學者警告香港或現三重災難 
良心裁員|Panasonic全球裁員萬人 自願離職最多可獲5年人工 50歲日本員工擬獲156萬港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