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港人遊日/遊日注意/遊日安全/日本地震/日本地震風險】日本政府近日將南海海槽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調升至60%至90%以上,日本電視台「日テレNEWS NNN」於10月6日報道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(JAMSTEC)利用先進水壓計技術,在南海海槽海底約2000米深處成功首次觀測到地層沉降現象,證實海底地殼正逐年下沉,最大沉降速率達一年2.5厘米。這一重大發現被認為是南海海槽巨大地震即將發生的潛在先兆。
南海海槽海底出現下陷
JAMSTEC的監測顯示,紀伊半島東南沖熊野灘海底每年沉降約1.5厘米,南紀州西南沖更達2.5厘米,是首次海底實測到如此明顯地層沉降現象。
沉降成因與地震風險
南海海槽地震由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持續俯衝引發,海底及陸地地殼因板塊擠壓而產生變形與壓力積累,地層沉降正反映這一過程,暗示即將釋放的巨大地震風險。
海底及陸地沉降重點區域
📍海底|在紀伊半島至四國外海的震源區海底,安裝的「DONET」地震與海嘯觀測系統能,觀測顯示熊野灘海底每年下陷約1.5至2.5厘米,這是首次海底明確觀測到此類下陷。
📍陸地|靜岡縣御前崎地表也持續下陷,由1998年起累積沉降約20厘米。南海海槽震源區域多處岩盤持續沈降,為日本政府持續關注的地質安全熱點。
先進監測系統提升防震預警能力
JAMSTEC副主任研究員表示,海底即時監測系統「DONET」可實時捕捉地震與海嘯訊號,有望幫助更早發現震源區地層變化,提升地震預警能力。
【延伸閱讀】
日本地震|日本內閣府發表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最新撤離計劃「巨大地震警戒」威脅下 52萬人需提前一周避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