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食物/過期/新鮮/發臭/酸臭/食物中毒/臭味】綜合媒體報道,面對久放、即將過期的食物,很多人會選擇以嗅聞的方式來判斷能否吃用。英國食物標準局(FSA)調查顯示,逾7成民眾會靠嗅聞來判斷牛奶、乳酪或魚肉是否新鮮,甚至以此方法評估生肉能否繼續料理。
不過,FSA警告這不僅無法辨別食物是否安全,還可能錯把危險當作正常,因為食物即使看起來正常、聞起來沒有異味,也可能藏有有害病菌,吃下肚恐引發食物中毒。此外,針對處理生鮮食材,不少人習慣將雞肉、魚肉拿到水龍頭下沖洗,但這容易讓病菌四處噴濺,污染料理環境。
5類食物如何分辨安全
1. 魚、肉類
靠嗅聞判斷魚、生肉是否新鮮並不可靠,因為即使無異味,也可能藏有細菌。據台灣農業部資料,可以外觀、觸感,最後結合氣味來判斷。此外,肉品冷藏時間不應超過2天;水產建議2周內吃用,避免氧化、腐敗。
【魚類】
- 外觀:新鮮的魚類魚鱗完整,眼部明亮清澈,鰓色呈鮮桃紅色,腹部完整不破裂。
- 觸感:以手指按壓魚體,新鮮魚肉具彈力感。
- 氣味:新鮮的魚體魚鰓無異臭。
【肉類】
- 新鮮肉類表面有光澤,摸起來肉質有彈性,聞起來無異味。
2. 加工食品(乳酪、芝士、熟食肉品等)
FSA指出,乳酪、芝士、熟食肉品等加工食品,只要過了「保存期限」,即使看起來正常,也不代表可以食用。美國農業部建議,乳酪冷藏不宜超過2周;芝士則應注意是否出現異味、變色或發霉等變質徵兆,特別是已開封的產品更易腐敗,有疑慮最好不要吃用。
3. 乳製品(牛奶)
台灣營養師李婉萍建議,保存牛奶時應避免放置在雪櫃門邊,以減少溫度波動。已開封的牛奶應盡快飲用完畢。據中華民國農會資料,牛奶變質與否可透過以下方式判斷:
- 觀察法:有否沉澱物或氣體發酵。
- 嗅聞法:出現異常氣味如酸味、苦味即變質。
- 加熱法:如加熱牛奶凝固、呈豆花狀,應該掉棄。
4. 水果
台灣營養師林世航曾分享,水果腐爛有3大原因:凍傷、壓傷和發霉。如是凍傷或輕微壓傷,只要去除異常部位仍可食用;但如出現腐爛氣味或明顯黴斑,就不建議繼續吃,即使切除壞掉部位,水果也可能已被菌絲入侵。
5. 跌落地面的食物
很多人以為食物跌在地面,在3秒內撿起仍可吃用。但據台灣衛福部食藥署說法,食物掉地後是否沾染細菌,與地面材質、濕度、食物本身類型有關,並非「撿得快就沒事」,尤其濕軟食物更易吸附大量細菌,建議撿起後清洗並充分加熱,切勿直接放入口。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