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暑/沙田/地盤/工人/酷熱天氣/高危/室內/處理/冷氣/消暑/冰水】據媒體報道,一名年約43歲的男工人,昨日(21日)下午在沙田威爾斯醫院地盤工作期間暈倒,送院後死亡。
死者父親見傳媒時心情激動,不時哭泣。他指兒子從事地盤工作10年,本身身體健康,每月都有給家用,十分孝順,昨早仍「好地地」,卻突然間失去兒子。
事發時酷熱天氣警告正生效。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表示,事主當時正在地盤4樓進行「落石屎」工作,送院時雙手緊握拳頭、身體僵硬,望聘用他的外判商和總承建商盡快解釋事件,亦希望勞工處調查是否涉及失救、在酷熱天氣下地盤有否足夠措施讓工友歇息。
甚麼是中暑?
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訊,人在酷熱的環境裡體溫上升,身體機能會自動調節來降溫,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;惟當環境溫度過高、這些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,便會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等情況。
熱衰竭的徵狀包括頭暈、頭痛、噁心、氣促及神志不清等。當體溫升至攝氏41度或以上時,患者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,稱為中暑。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,便會有生命危險。
中暑7大高危人士
嬰兒及小童、長者、孕婦、長期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、戶外/體力勞動者和過胖人士均較易中暑。
9大貼士預防中暑
衞生防護中心建議經常留意天文台發出的天氣警告,並採取以下措施:
- 穿著淺色和通爽的衣物,以減少身體吸熱,並方便排汗及散熱。
- 帶備並補充足夠的水,以防脫水。
- 避免喝含咖啡因(如茶或咖啡)或酒精的飲品,因這些飲品會加速身體水分透過泌尿系統流失。
- 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或作長程的登山或遠足等活動,因高溫、出汗和疲勞都會額外消耗體力。
- 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。
- 在室內活動時,應盡量打開窗戶及以風扇或空氣調節系統保持室內通爽涼快,避免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。
- 調整工作安排,在較涼快的時段工作。如必須在炎熱環境下工作,盡可能在工作地點加設遮蔭,配以循序漸進的工作速度,並定時在涼快處休息,讓體力回復。
- 不應留在停泊的汽車內。
- 進行活動時若感不適,應立刻停止,並盡快求診。
室內都有機會中暑
然而,其實在室內都有機會中暑。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,造成室內熱傷害最主要是因為空氣不流動,散熱速度下降,產熱速度大於散熱速度,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,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,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,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,特別是老人和兒童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較差,當室內溫度持續上升,過度出汗而處於脫水狀態,更會加重熱傷害的發生。
保持良好的空氣流動,是避免這種狀況發生最好的方法,另一方面適時補充水分,也能減少熱傷害發生的機會。
中暑護理5大步驟
1. 蔭涼
據長者安居服務協會資訊,若身處室內,即時開啟風扇或冷氣去調節室內溫度;若在戶外,盡快將患者從高熱環境中移至蔭涼通風處。
2. 脫衣
鬆脫衣物、平躺休息,若有嘔吐現象便側躺,以保持呼吸道暢通。
3. 散熱
以濕毛巾抹身,藉水分的揮發,促進出汗與排汗,協助散熱、降溫。
4. 飲水
如中暑人士清醒,可給予清涼飲品、電解質飲品,以補充失去的水分。
5. 求醫
如中暑情況未有好轉、未能飲水或出現神智不清,需盡快送院治理。
7大消暑方法
1. 穿著透氣的淺色衣服
2. 喝無咖啡因花茶
如菊花茶、洋甘菊、玫瑰花茶等。
3. 隨身帶備便攜式風扇
4. 喝暖水
5. 不用吃太飽、切忌吃太快
6. 多吃時令食物
如西瓜、冬瓜、青瓜、節瓜、木瓜、火龍果等。
7. 睡前浸腳
睡前使用與體溫相近的水溫(約攝氏35至38度)浸腳10至15分鐘,水深最好浸過小腿。若加入鹽或生薑,更能促進血液循環。
5個錯誤消暑方法
1. 不曬太陽就不會中暑
2. 喝冰水、凍飲
喝冰水或凍飲後,會令血管急速收縮,無法令熱氣從皮膚毛孔排出,更會影響消化。而短時間內喝過多冰水、凍飲有機會導致氣管收窄,增加缺氧及中風的機會。
3. 流汗後沖凍水
4. 洗完頭自然風乾或吹風扇
洗完頭後待自然乾透或用風扇直接吹乾,容易導致頭痛。建議先用毛布抺去多餘水分,再用風筒吹乾頭皮及髮根,髮尾可自然風乾。
5. 睡地板更涼快
地面有塞氣及濕氣,直接睡地板不但容易感冒,甚至可能有嚴重的身體問題,如風濕、關節炎等。建議在炎夏時換上涼感床墊,睡眠便能降溫又安心。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