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染髮/紫斑/啡尿/腎衰竭/剃頭/保命/安全/食物/排毒/漂頭髮/漂髮/染頭髮】綜合內媒報道,浙江杭州一名20歲少女小琳(化名),平日在社交平台擁有不少粉絲。她為維持跟偶像同款的淺色髮型,連續2年每月漂染頭髮,不僅每月補染髮根,還會定期更換髮色,最高紀錄曾單次漂染3次,並會使用護色洗頭水。
然而,小琳有一次使用紫色染髮劑後3天,雙腿開始冒出紫斑,1周內迅速蔓延全身,伴隨腹痛、關節腫痛和咖啡色尿液,遂緊急就醫。
確診紫癜性腎炎
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表示,小琳入院時雙腿、背腹出現大片對稱性紫癜,經檢查確診為紫癜性腎炎,腎功能異常,尿蛋白呈陽性。該是一種過敏性紫癜常見的腎臟併發症,如延誤治療恐導致腎衰竭,甚至危及性命。
剃光頭髮保命
醫生判定染髮為可能過敏原,為控制病情,院方採用糖皮質激素、免疫抑制劑和抗過敏藥物進行治療,並建議她剃除頭髮以遠離致敏源。對愛美的小琳而言,剃光頭是極大打擊,但在心理諮詢師和家人鼓勵下最終接受,經4周治療後紫癜逐漸消退,指標好轉順利出院。
致敏化學成分可進入血液
醫生提醒,染髮劑中的化學成分具強烈致敏性,可能經頭皮微損進入血液,引發I型(即時型)和III型(免疫複合物型)超敏反應。雖非每名染髮者都會出現過敏,但頻繁染髮、使用劣質產品和過敏體質者風險極高。近年染髮導致過敏性紫癜和腎炎的病例有年輕化趨勢,相關案例逐年上升。
5步安全染髮
據內地食藥監管機構建議,染髮應遵循「5步安全原則」,包括選購標示清楚的產品、確認頭皮健康、詳閱使用說明、正確塗抹避免接觸頭皮,以及染後密切觀察皮膚狀況。每次染髮建議間隔3個月以上,避免過度頻繁和色彩疊加。若出現異常反應,應立即沖洗並就醫,避免釀成嚴重後果。
7招安全染髮
台灣有「防毒教母」之稱的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早前在節目《小宇宙大爆發》上分享,染髮劑會挑選有廠牌、經檢驗認可的品牌,並戴上手套再染,並列出正確染髮的7大要點。
1. 48小時前做皮膚過敏測試
混合染髮劑的1、2劑,把少量塗在手腕、耳後等部位,觀察皮膚有否刺激、過敏反應。
2. 留意傷口
染髮時頭皮不能有傷口。
3. 染髮前2天不要洗頭
讓頭皮自然分泌油脂,有保護作用。
4. 染髮劑別挑太深色
應挑選比自然髮色淺一色號、低一個色階;顏色較深的染髮劑,含有重金屬的風險較高。
5. 染髮、電髮最好相隔20天以上
台灣食藥署曾表示,電髮是使用燙髮劑將毛鱗片打開使其改變結構;染髮是使用染髮劑達到氧化作用,令頭髮變色,不建議同時進行,建議最少相隔1周。
6. 補染代替全染
染髮不用整個頭染,補染近髮根處、新冒出的白髮部位就好,且要按染髮劑的使用說明書,例如說明書寫明染髮劑只要覆蓋15分鐘,15分鐘後一定要洗掉。
7. 確實沖洗乾淨
先用水沖,再用指腹去揉頭皮洗乾淨,切記不要用指甲抓,避免頭皮受傷,最後再用洗頭水洗乾淨。
譚敦慈表示,雖然染髮不一定會致癌,但仍不鼓勵「今天是黃色,明天是紅色,大後天是綠色」的染髮方式,並且要留意染髮間隔時間。台灣食藥署建議,染髮與染髮之間最好相隔3個月以上。譚敦慈亦提醒,染髮後可多飲水、多吃蔬果和高膳食纖維的燕麥或五穀雜糧等食材,幫助排毒。
6類人士不宜染髮
部分人染髮後會因皮膚受刺激產生不適症狀,台灣食藥署提醒,以下6類人士不宜染髮,或建議染髮前先諮詢專業醫生,確保安全。
- 曾因使用染髮劑引發過敏反應
- 經皮膚過敏試驗後有異常情形
- 頭、頸、臉部有腫脹受傷或皮膚疾病
- 頭皮或皮膚呈現過敏、發炎狀態
- 有其他身體情況,如患病後康復期間、經期、懷孕期間
- 頭皮本身有泛紅、搔癢等症狀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