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咳嗽/肺部/結節/醫生/病因/原因/傷腦/糖尿病/肺癌/改善】台灣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Facebook發文,指有一名約50歲的男患者出現慢性咳嗽多年,看遍耳鼻喉科、胸腔科,服過止咳藥、抗生素,甚至驗過過敏原,但症狀總是恆常復發。
![]()
肺部有2顆結節
他指該男子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,結果發現肺部有2顆毛玻璃狀結節,分別約0.3和0.4厘米。不過他指出該2顆小結節很常見,很多時是慢性發炎或舊感染造成,短期內不一定有惡性傾向,定期追蹤即可。
醫生揭開3大病因
劉博仁跟對方仔細討論生活習慣,結果發現他每天接觸到大量潛在的空氣污染來源:
- 白天在布料公司上班,環境瀰漫紡織纖維、粉塵和微粒
- 下班後回家自己煮菜,但經常沒開抽油煙機
- 假日喜歡去附近公園慢跑,不管當天空氣品質好壞
他表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,卻是造成他長期咳嗽的重要線索。
PM2.5 5大健康風險
他提醒別輕忽PM2.5和PM1.0,形容空氣中看不見的微粒,正在默默侵蝕健康,甚至比粉塵可怕。他指PM2.5(粒徑小於2.5微米)已被大量證實與多種疾病有關,包括:
- 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
- 心肌梗塞、心律不整
- 糖尿病認
- 知功能退化和阿茲海默症
- 肺癌
PM1.0增中風死亡風險
至於PM1.0(粒徑小於1微米)比PM2.5更細小,危害可能更大,卻往往被忽略。他引述2019年一項大型研究中,追蹤超過1.2萬名缺血性中風患者,發現每增加10微克/立方公尺的PM1.0暴露,中風後1年內的死亡風險就上升5%。相對之下,PM2.5的同等暴露,死亡風險上升約3%。不僅如此,其他研究也指出PM1.0甚至可能經由鼻腔嗅神經直接進入大腦,導致神經發炎和認知退化,對肺部和全身的損害更深遠。
![]()
很多人以為只要不在工廠或馬路旁,就能遠離污染物。惟他指室內往往是被忽視的高風險地帶:
- 高溫煮菜時若不開抽油煙機,會產生大量PM2.5和超細懸浮微粒
- 拍打布料、整理衣物會揚起粉塵
- 香燭、蠟燭、二手煙同樣會釋放微粒污染
做好4件事1個月即改善
此外,若在空氣污染嚴重時慢跑,等於把更多PM2.5和PM1.0送進肺泡。當心肺換氣量增加,微粒的暴露劑量也比靜止時高數倍。故他建議空氣品質指標若不好,寧願不要跑,或改成室內運動,並提醒該患者:
- 在布料公司工作時一定要戴合格的口罩
- 煮飯時抽油煙機開到最大,保持廚房通風
- 外出運動前查看空氣品質,如PM2.5或PM1.0偏高就避免外跑
- 在家使用空氣清新機
他透露短短1個月後,該患者多年反覆的咳嗽明顯改善,晚上也不再咳到睡不好。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