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脂肪肝/素食/食素/吃素/茹素/食物/脂肪/肝臟】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在Facebook發文,指近年越來越多人吃素,且認為「吃素比較不油、不髒」,身體會較輕盈、乾淨。但體檢發現患有脂肪肝。
張家銘解釋,越來越多臨床案例顯示,有些素食者體重正常、飲食清淡,肝臟卻堆積滿滿脂肪。對此,他指吃素不是問題,但素食可能會攝取太多澱粉、太少蛋白,肝臟就容易出事,這與人體代謝特性有關。
吃素囤積脂肪原因
很多人吃素,三餐變成白飯、麵條、蕃薯、淮山,再加上香蕉、提子、果汁、水果餐,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和果糖,吃太多的話,血糖和胰島素會一直處在高檔,久而久之身體開始在肝臟囤積脂肪。
此外,很多素食者吃不夠蛋白質,豆腐、豆漿、豆干量太少,沒有補充植物性蛋白粉和堅果,結果肝臟沒有足夠「材料」處理脂肪,脂肪只好留在原地,卡在肝細胞裡。
長期吃素更易有脂肪肝
去年美國康乃爾大學在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》發表研究,針對全球23個長期吃素的族群作全基因分析,發現一個叫「rs66698963」的基因變異,特別容易出現在長期茹素的人身上。
這個變異會讓身體裡的2個關鍵基因「FADS1」和「FADS2」代謝速度變快,即吃進去的植物油,如葵花油、大豆油、亞麻仁油,身體會更快把它們變成花生四烯酸,這是一種會令身體發炎的分子。換句話說,你以為自己在吃健康油,結果身體卻開啟「發炎工廠」,進入慢性發炎狀態,這會令脂肪代謝更混亂,長久肝臟便開始儲存脂肪。
這類基因變異亦會令身體轉換Omega-3的效率變差,很多人吃奇亞籽、亞麻仁油以為有補充到,但身體其實根本無法有效轉換,即使補充藻油DHA,素食者血中濃度也是比雜食者低25%。
5大方法預防
對此,張家銘分享更健康的吃素方法:
- 主食不要只吃白飯和麵,多吃全穀、藜麥、糙米
- 澱粉少一點,補充蛋白質,如豆腐、豆漿、植物性蛋白粉
- 高油種子不要過量,記得補充藻油DHA
- 如有家族病史、體檢「紅字」,考慮進行基因檢測,了解代謝路線圖
- 運動、睡眠、壓力管理,以保護肝臟
【延伸閱讀】
素食健康 | 長期吃素缺營養 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生教茹素5招補充營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