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關發現有犯罪集團招攬找換店職員,利用多間空殼公司,開設數十個銀行戶口,合共清洗26億港元的犯罪得益。海關拘捕涉案四人,包括兩名集團主腦及兩名骨幹成員。
![]()
海關財富調查科財富調查第二組調查主任伍思齊講述案情時稱,案中犯罪集團涉嫌利用多間空殼公司,頻繁收取大量匯款,涉及26億港元懷疑犯罪得益。
海關在行動中拘捕四人,包括兩名懷疑集團主腦、兩名骨幹成員。
![]()
海關鎖定犯罪集團 當中牽涉找換店職員
今年年初,海關鎖定一個犯罪集團,涉及四人,其中兩名53歲及56歲男子,相信是集團主腦,報稱為公司董事;另外兩人是骨幹成員,包括一名25歲男子及一名52歲女子,他們分別在兩間不同的找換店工作。
經調查,人員發現兩名骨幹成員,透過同一間秘書公司分別開設兩間和一間本地公司,報稱電子器材貿易及巿場營銷等。
但海關發現,在登記地址並無相關營業,亦從沒有報關記錄,因此懷疑他們是沒有實質業務的空殼公司。
犯罪集團共清洗26億港元犯罪得益
兩名骨幹成員利用這三間公司,先後在四間銀行開設超過50個銀行戶口,公司表面上沒有關聯,但實際上由集團主腦,透過相關銀行戶口,由2023年8月至今年1月,即一年半的時間內,進行頻繁的大額交易。
該三間公司牽涉共1800個交易對手,進行超過6000宗交易,收取合共26億元犯罪得益。而最大一宗交易發生於2024年,涉款2600萬元。
海關分析案中犯罪手法
海關人員根據資金流分析,發現以下犯罪手法:
- 一、在收取資金後,集團會採用快入快出的策略,短時間內將資金轉向其他第三方的帳戶,交易呈過渡性。
- 二,快入快出情況亦有分層交易的特性,如其中一個銀行戶口,兩日內收取共五筆合共230萬元款項,翌日便以一筆過形式,將230萬元轉往其他第三方戶口。
- 三、部分資金存入涉案帳戶後,會掉頭轉返去原本的帳戶,形作掉頭式交易。
- 四、交易對手報稱的公司業務是海鮮、鐘錶等,與涉案的三間公司均不相關,故此有關交易完全不合理。
- 五、涉案三間公司的銀行戶口,如此大額的資金進出,亦遠遠大於其報稅收入,這種不相稱的情況亦令有關交易更見可疑。
海關相信已瓦解涉案洗黑錢集團
案中兩名集團骨幹成員是找換店職員。伍思齊批評,作為金融從業員,理應對反洗黑錢的法例和規定有相當認識,對相關罪行的敏感度理應更高,但他們卻開立空殼公司及戶口,在短時間內清洗大量犯罪得益,知法犯法。
海關展開「閃光」行動,由8月底至9月中,拘捕四名涉案人士,搜查其住宅單位及多個商業單位,並在行動中檢獲多個手提電話、電腦、公司及銀行文件以及銀行卡等。
海關相信今次行動已成功瓦解有關洗黑錢集團,海關亦隨即凍結被捕人士名下折合約250萬元的資產,包括多個銀行戶口存款以及物業。
四名被捕人士現正保釋候查,案件仍在調查中。海關會繼續循被捕人士背景、資金來源及資金流向等多個方向進行調查,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。
海關呼籲,不論有否報酬,切勿隨便用自己的銀行戶口協助其他人處理不明來歷的款項,亦不要借用自己的戶口給其他人使用,有機會觸犯洗黑錢罪行。